• ​春晓——一位前线记者的真实见闻

    刘春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,2020年2月15日他与内蒙古第四批援鄂医疗队一道南下湖北,那是我区医疗组驰援湖北以来首次有记者随行。[详细]

  • 逆行青春——记荆楚“战场”的“90后”医务工作者

    在湖北省抗疫“战场”上,有来自内蒙古的这样一个群体,有人曾经评价说,他们是“不懂事的孩子”“没有经历过风雨的雏燕”,他们的活法是“玩着抖音、刷着b站……”在家庭的护佑下,无忧无虑地张扬着个性。 他们就是“90后”。在荆门市,这样的“90后”有24名,年龄最小的24岁。[详细]

  • 再送你们一程

    “辛苦了,谢谢你们,你们是最勇敢白衣天使,你们是最美人间天使,你们是英雄!” “如果没有你们,我们这次难逃此劫,谢谢你们,太感谢你们了!” “内蒙古来的白衣天使,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的!” 在医院门口,有的患者在给医护人员鞠躬,有的患者在和他们拍照留念,有的患者在保存医护人员的电话号码;而医护人员一面和患者道别,一面叮嘱他们口服药物的注意事项…… 分别时刻,很多患者都流下了依依惜别的泪水。[详细]

  • 危难时,我们和你在一起 ——37名勇士的京山抗疫记录

    最艰苦的时期挺过来了,京山组这支援鄂医疗队,虽然队员来自不同医院,但是却因为同在一个“战场”结下了深厚友谊,共同形成了团结战斗精神。 回想起一组组升降的数字,记录着来之不易的阶段性战果,一个个患者出院的场景,令京山组的医护人员们百感交集……[详细]

  • 战地歌声

    3月8日早晨,交接班时间,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的护士谢小会,给湖北的护士姐妹们唱了一首《你的眼神》,以此来表达节日的祝福。 在新冠肺炎治疗点,内蒙古的医护人员和湖北的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,要靠语言和护目镜后面的眼神,他们彼此能够看到的,除了防护服上的名字外,也只能是眼睛了。[详细]

  • 新冠肺炎重症病房里的“话疗”

    一位张姓肾衰患者,在刚入院的时候,因恐惧而绝望,甚至冲动地抓着水果刀冲出了病房;一位余姓患者入院后情绪低落、进食差、不言语,第二天查房,发现了他手写的遗书;一位返乡过年感染病毒的郑姓女危重症患者,由普通病区转入重症病区时,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,情绪从紧张变成了害怕,拒绝配合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……[详细]

  • 李云鹏:驾驶救护车的“摆渡人”

    救护车从江汉方舱医院驶出。李云鹏按照走习惯了的路线,向协和医院西区方向开去。他按下了救护车顶上的警灯,提醒人们,车辆在执行任务,却没有按下警报器。这座城市需要安静,救护车的警报声,总会给人造成压力。[详细]

  • 战疫一线的节日感言

    在荆门市的各个医疗点,“内蒙古大夫”已经成了患者的朋友,她们和当地的医务人员之间互称“战友”,各家定点医院在为她们点赞。 在这个属于她们的节日,她们有话要说——[详细]

  • 警惕病毒放“冷枪”

    3月3日,荆门市邵逸夫医院一名36岁的重症患者出院了,这是这家医院首例治愈的重症病人。另外的好消息是,荆门市这一天新增1例病例,目前有239例仍在医院治疗。从928例到239例,无疑预示着新冠肺炎病毒距离寿终正寝不会太远了。[详细]

  • 荆门一日素描

    医院大楼正门是病人通道,此时不见一人。入口处,张贴着醒目的标志:此处为感染病区,无关人员禁止入内。大楼的右侧,是医务人员通道,从外面望去,长长的走廊阴暗而幽深。这个医疗队的领队王峰告诉我们,进入感染区,需要特别防护。我们被禁止入内。因为防护服对医务人员来讲,太过珍贵了。我们进去、出来一次,就会浪费一套。再说,患者需要安静的环境,外人的干扰,会打搅他们的休息,影响他们的情绪。[详细]

  • ICU里的紧急救治!

    “医生!”听到喊声,朱淑芬快步走了过去,其他几名医生也赶了过来。 一名54岁危重女患者呼吸困难明显加重,高流量吸氧下,血氧饱和度仍然难以维持在90%。 “医生,有办法吗?”“医生,求求你救救她!”女患者的爱人就在旁边的病床吸着氧,眼巴巴地看着,时不时地摘下吸氧面罩,急切地询问医护人员有没有办法。[详细]

  • “抗非”老兵的“抗疫”之战

    夏凌是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。1月28日,她随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来到荆门市,从事护理工作。医疗队的李莉评价她说,那是一个勤奋敬业、有责任有担当的知心大姐。 2003年,“非典”如同黑云压境,作为党员先锋队的一员,夏凌义无反顾地投身到“抗非”的队伍中。她回忆说:“那是死亡和恐惧遮天蔽日的时光。”[详细]

  • 内蒙古的“武汉闫妈 ”

    “闫妈”! “武汉闫妈”! 在武汉内蒙古首援医疗队里,这个称呼代替了名字,代替了职务,每天被101名队员们喊着。而“闫妈”则在亲热、信任的呼叫中,忙作一团,真的就像一个母亲,在照顾、帮助一群孩子。[详细]

  • 家乡的味道

    我随第四批医疗队到达沙洋县,当时,和医疗队人员吃住在一起,后来因工作需要调整到荆门市。在沙洋县,我们的伙食还算不错,主食是米饭、馒头,菜通常有3个,还有汤,牛奶、水果也得到了供应,医疗队成员的饮食保障,可以说令人满意。[详细]

  • 春寒中的温暖

    2月20日,早起的荆门依然安静,街上无人,偶尔出现的车辆,有的拉着蔬菜,有些装载物资,有些是疫情防控公务车,很少见其他车辆。 看到了内蒙古的疫情消息,得知按照防控实际情况,内蒙古将城市进行了分级防控管理,并且没有出现新增加病例。我想,这时候即使下雨下雪,草原人民心里都会有春和景明的欢悦。[详细]

  • 期盼夜行人的身影

    2月19日,我们离开沙洋县,来到荆门市,和一线指挥部的同志们汇合。未来的一段时间,我将在这里开展工作。 进入荆门市区,已经是晚上九点多。在车里放眼望去,宽阔的大街上冷冷清清,不见人迹。如果不是街道两侧和居民楼里的灯光,你可能会以为这是座空城。[详细]

  • 再等等,这样的日子不会太久

    平湖无波。然而,我今天的心情却被内蒙古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带动得有些不平静。下午,人们在微信群里传递着这样一个消息:今天(2月18日),湖北省京山市有17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,并且给医疗队写了两封感谢信。[详细]

  • 逆行的“匿形者”

    已经到沙洋县3天了,却不知道窗外的湖叫什么名字,一是无人可问,二是见到了人,却想不起去问。但是,每次站到窗前,总会心里痒痒的想知道这个湖的名字,就像每天睡前和早起,都会想这几天要采访些什么。[详细]

  • “逆行”手记:特别旅程

    不太喜欢告别的感觉,所以,机场送别的场面,我稍稍“绕了一下路”,直接进了安检,觉得有点对不起媒体同仁们的期待。因为,我不知道,作为职务行为,我和他们说什么。 这显然是一次“逆行”。因为武汉的朋友们给我的留言,都是“这时候的武汉不欢迎你!一定要保重!” 逆行是需要勇气的,我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勇气。有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哭着说,我们也需要你。一个人活着,就会有各种被需要,我还是选择了随队出征。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勇气吧。[详细]